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的重要部署,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立足实际,坚持文化惠民,发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共建共享,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舞台。当前,一方面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疏于组织和管理,很多基层文化人才、场地出现闲置浪费等现象。解决公共文化资源闲置和不足并存的问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调整文化建设思路。沧州市新华区把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是否对社会开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同时,与驻辖区单位和企业签订文化设施安全使用管理协议,推动其文化资源与社区文化资源相互融合、共建共享。例如,市农房公司、工商银行等文明单位开放自己的文化设施与荷花池社区共享;欣怡社区、沧运社区与企业合作,将辖区内一家商场的促销区域改为社区群众的文化大舞台。社会资源整合利用,不但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也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把脉问需,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实现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必须把脉问需,把文化活动做到群众心坎上。新华区委和政府以服务广大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深入开展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的文化活动日历。在此基础上,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方式方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比如,将每年5月20日定为“新华爱邻日”,举办历时6个月的邻里文化节,举办“百姓乐文化周”才艺演出等。其中,邻里文化节已连续举办9年,举办期间基本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深受群众欢迎。
倾力扶持,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党委和政府承担着扶持、引导、培训、把关等管理和服务职责。应通过文化管理和服务,合理调配文化资源的投放,优先支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社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从2012年起,新华区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了徐官屯、万庄子等文化大院和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群众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文化场所的10分钟文化共享圈。同时,强化基层文化队伍管理和培训,对乡办宣传委员、文化宣传系统骨干采取集中办班、个别指导等形式进行培训,为基层单位培养文艺骨干,打牢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队伍基础。
传承创新,大力挖掘乡土和社区特色文化。注重形成特色,使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更受群众欢迎。近年来,新华区扶持成立了京剧说唱、传统武术等8个文艺团体组织,新创作文艺节目260多个,其中《最美新华人》小合唱、快板《道德模范蒋淑华》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同时,一批传统文化节目如沧炼社区大鼓队表演更是久演不衰。新华区还结合区域特点,努力挖掘各个社区和村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其文化个性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