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
改革开放后,邵阳的区位条件逐渐落后,大量的本地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更谈不上吸引外地人才。进入新时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邵阳发展、改变邵阳区位条件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推进人才兴邵战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在招才引智征程上迈出了新的更大步伐。
政策支持力度空前
2014年,市委成立了高规格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支持。2015年,出台了邵阳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人才激励措施——《邵阳市创新创业适用人才引进办法》,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采取用多少补足多少的办法,始终保持专项资金账户上1000万元不变。鼓励各类人才建基地、办企业、上项目、当顾问。政策的春风催开“遍地繁花”,在我市人才队伍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我市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潮。
对于体制内各类人才的引进,市里每年拿出100个专项事业编制,并开通“绿色通道”,一次性为人才解决编制、落户、家属工作和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于体制外各类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智力、项目“三位一体”的引进机制。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园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载体搭台的举措,大力鼓励户籍在邵的全日制本科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市还先后制定了《邵阳市创新创业适用人才评审办法》、《邵阳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邵阳市创新创业适用人才引进办法实施细则》,修订了《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制订了《邵阳市专利奖励办法》、《邵阳市科技经费补助管理办法》等。这一系列人才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市吸纳人才、开发人才资源创造了良好环境。
搭好平台保障到位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的成长和聚集,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吸引力。在加强政策扶持的同时,我市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着力加强人才服务、改善人才环境。
2015年,全市仅市直事业单位就引进高学历、正高职称、技能型三类人才120名。此外,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433名。与此同时,创造性地将人才引进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探索“高校毕业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扶贫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密切结合邵阳实际的人才扶贫崭新道路,共选聘30名邵阳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我市还以定期人才招聘会为基础,以大型人才专场招聘会为契机,打造形式多样招聘平台。在今年年初的“双百企业万个岗位”大型招聘会和医学类大学生供需见面会中,我市邀请全国、全省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反响很好,是历年来招聘会效果最好的一年。还举办了“女性人才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通过人才信息网站开展人才交流,5年来,市人才网站企业会员达到3789家,注册个人会员12065人,发布招聘岗位3000余个。
“筑巢引凤”效果初显
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服务,使得邵阳这个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人才返流现象,不少外地优秀人才也纷至沓来。
2013年,与新疆农科院园艺所吴明珠院士签约的湖南省瓜类研究所、与中南大学张尧学院士签约的城步新鼎盛电子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成立;
2014年,与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签约的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与华南农大机械化首席院士罗锡文和国家油料研究所首席院士官春云签约的武冈天佑农业公司院士工作站成立;
2015年,与兰州大学南志标院士签约的湖南南山牧业及邵阳南方草业科研所、与湖南师大印遇龙院士签约的湖南宝东农牧及刘氏兔业养殖发展公司院士工作站成立;
……
到2015年底,全市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7家,引进两院院士6名,博导5人,博士8人,硕士26人。共建立专家服务示范基地(单位)9个,其中国家引智示范单位1个、省引智示范单位1个、省级专家服务示范基地1个、市级专家服务示范基地6个。每个基地由专家对接的项目至少2项以上,指导内容多达20项。围绕我市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申报省级引智项目14个,批准执行13个;申报国家级引智项目5个,批准执行5个,项目涉及医药、轻工、种植、养殖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