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办法

2007年10月10日来源:《求是》 作者:边 飞  点击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不断流动,如何进行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在务工地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党建的重大课题。河北省劳务输出大县魏县探索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流动党员服务管理中心(站点),在外出党员集中地组建流动党支部,使农村外出务工党员“出入有家”,“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始终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
    魏县常年劳务输出25万人次,是河北农村劳务输出第一县,也是党员流出(入)大县。统计显示,全县流动党员1238名,其中流出1192人。许多外出务工党员一年只回一次家,跟党组织只见一次面,个别的甚至不见面,流出党员的身份和党员意识有逐渐淡化的趋势。为此,县里为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党员发放“一证双卡”,一证就是流动党员证,证明党员身份,掌握其参加组织生活、缴纳党费情况。双卡即《流动党员登记卡》《流动党员联系卡》,登记卡登记流动党员个人、家庭、社会关系及生活工作等情况,联系卡记录流动党员和其流入地党组织的联络方式及本人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使流出党员可以凭证参加所在地党组织活动,县委也能借此了解流动党员的有关信息。
    近两年,魏县春节前后都要举行大规模流动党员“行前教育”、“返乡教育”大会,进行党的知识、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行前教育”。返乡期间,以座谈会或上门走访等形式,听取他们在外地的思想、工作情况及见闻感受,请他们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对外出集中、距魏县不远的党员,每季度“送学上门”,由专人上党课,提供学习和实用技术资料。对外出较远、居住分散的党员,组织部利用魏县政务网定期授课,还开通“流动党员亲情热线”,设立“流动党员亲情信箱”,建立“手机短信平台”,党员通过网站发回学习体会。同时,魏县还在流动党员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亮身份”活动,镇村党组织每半年派调查组分赴企业和社区,鼓励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在所在部门党组织参加活动。他们还抽调21名党务工作者组建“编外指导员”队伍,与县外流动党支部和县内重点党支部结成对子,进行政策宣讲、学习辅导、收集意见、困难帮扶,帮助流动党员和重点党支部解决实际困难。这样一来,大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隐性党员”亮出了身份,找到了“娘家”,做到了“外出务工不脱党、人行千里有党管”。不少外出务工党员在流入地建功立业,成了当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结合流出党员分布集中地成立“魏县商会”的机会,魏县相继在浙江、河南、北京、山西、辽宁、天津等地建立了16个流动党支部,理顺组织隶属关系。县委组织部还成立流动党员服务总站,26个基层党(工)委设立服务分站,561个支部设立党员服务点,为流动党员发放活动证、审核和接转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司法维权、创业指导、扶贫帮困等。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服务站主动与公安、民政、计生、司法等部门联系,为务工党员提供代办、补办各种证件等服务。针对部分流动党员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偏低状况,行前和返乡后,县委利用县乡党校和职校,分门别类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县政府通过新闻媒体、组织就业招聘会或通过劳务输出部门等,已为536名流动党员提供了新就业岗位。
    为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最新情况,魏县建立了“双向”沟通制度,即本县与流动地党组织进行信息沟通,在为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证》或开具党员证明时,将《协助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函》寄发到流入地党组织,要求其每年以书面形式向魏县反馈一次党员表现情况,反馈意见将作为党员民主评议和先进评选的依据之一。
    外出党员见识广信息灵、致富能力强,不少人经商办企业形成了规模,县里动员他们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订单、带朋友回乡兴业,扶贫济困。2006年,县里评出“十大流动党员创业标兵”、20名“优秀共产党员”,对流动党员中的引资功臣、创业典型政治上重用,经济上重奖,激发他们建功立业、回报家乡的积极性。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